2012年9月25日学术报告信息
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布莱恩·约瑟夫森和卡洛·鲁比亚 应邀来太原理工大学作专题演讲的通知 ====================================================================
为真正领略诺奖大师风采,9月25日上午9:00—12:00,学校将邀请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莱恩·约瑟夫森和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洛·鲁比亚在太原理工大学虎峪校区同泽会堂作专题演讲。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布莱恩·约瑟夫森: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约瑟夫森于1940年出生于威尔士加的夫,英国物理学家,现为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同时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凝聚态理论研究组物质统一性研究项目负责人,他曾经因为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量子效应。大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出色,尤其表现在数学和物理上,在22岁,尚是一个研究生时,他就提出约瑟夫森结这一概念,后因提出“在两超导体之间的绝缘体中可以出现隧穿电流”也即“约瑟夫森效应”,又称作“超导隧道效应”而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是当时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个效应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以它为基础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分支———超导电子学。 约瑟夫森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凝聚态理论研究组项目负责人,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百年来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已达20余人,卡文迪什至今仍不失为世界著名的实验室之一。约瑟夫森理论以及其后的实验开辟了器件研究的全新领域,现在常规超导结已经很成熟,并且成功地用于磁强计、磁化率计、电压标准、混频等各领域。用来作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在测量极其弱的磁场时,其测量值已能达到10-15T的数量级。约瑟夫森效应不仅展示了宏观量子力学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迄今为止,它已经在国防、航天、医学、科学研究和工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应用,在电压标准、磁场探测等方面的发展则更加迅速。现在,在计算机领域,该效应已经被作为逻辑及记忆元件使用。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应用将会更加成熟和广泛。 卡洛·鲁比亚: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卡罗·鲁比亚(Carlo Rubbia),世界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和发明家。1957年,获得比萨大学博士学位。Carlo Rubbia教授和范德梅尔(Simon Van Der Meer)因在发现弱作用传播子W±和Z°的大规模实验方案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共同获得了198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Carlo Rubbia教授所从事的基础性研究,为新能源的开发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论空间。他提出了能量放大器的概念,一种应用现有加速器技术产生核能的新颖并且安全的方法。世界各国均积极对此概念进行研究,以将其应用于加速器高放射性废料的焚化以及利用天然钍生产能源。此类燃料可能产生的能源事实上是无穷无尽的,可以与核聚变媲美。Carlo Rubbia教授是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洁净核能源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主要致力于研究未来能源供应问题和可再生新能源技术。Carlo Rubbia教授长期就职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现兼任欧盟气候变化高级顾问团成员、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委员会能源问题特别顾问等职务。 |